adtop
金财网 > 财经

建筑是“人类文化的纪念碑”留什么样的建筑给后人

www.041799.com|时间:2019-03-04 13:01|责任编辑:营口热线|来源: 东方网   阅读量:7626   

建筑是“人类文化的纪念碑”,是“思想的容器”,理当肩负起传承文化、记录时代、展现风格的历史使命。上海作为国际化大都市,保有一定体量的历史风貌建筑,讲述着上海的过往和迷人的城市风采。

但建筑更会指向未来。站到历史的高度想一想,我们这代人要通过建筑,为后代留下什么?仅仅保留保护这些所剩并不多的历史建筑,显然是不够的。

改革开放40年来,上海经历了旧城改造的高峰和新城开发的高潮,新的建筑体量巨大。但无须讳言,在这个超大城市里,新建的风格独特、内涵丰富、艺术价值高的优秀建筑并不多见。倘或我们行驶在上海的内环、中环、外环,放眼可见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和各类密集的建筑群,但建筑形态相对单一,设计也较为粗放,鲜有让人击节赞叹、富有设计思想和文化内涵的新建筑。包括近年修建的桥和路,不少样式酷似孪生的兄弟,难分伯仲;商业街区、住宅小区造型大多缺乏辨识度;公共设施如学校、医院、文化中心、机关办公大楼,也有不少是简单复制,面貌雷同。至于城乡中小河道,从河中驳岸、河上桥梁,到河边护栏、闸口泵站,大多是统一标准、统一样式,一张图纸快速施工完成的,江南水乡原本自然生态、蜿蜒灵动的韵味已然不复存在……

对上海这样旨在对标卓越的城市来说,如此建筑图景,无疑是令人遗憾的。面对时下新一轮的城市更新和旧城改造,主管部门亟需在规划中重新定位并明确上海的城市风貌风格,并通过建筑艺术予以体现。

留怎样的建筑给后人?除了强调功能,“艺术性”应被提上议事日程。笔者以为,应当立足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,跟随时代前进的步伐,强调建筑的功能性与艺术性统一,强调文化和艺术在建筑风貌中的展示,强调时代、历史、乡土、个性、人情在建筑风貌中的融合,甚至树起“新海派”或“新江南”的建筑风貌标杆。而这,需要体制机制层面的革新和保障。

目前,城市建筑形态并无职能部门把关,建筑风格有无,建筑色彩样式、建筑体态美丑,与周边环境是否协调一致,基本靠建筑主体方自行设计,零散而难以统筹安排和审核把关。要有真正的“城市设计”思维,市区两级政府应当成立类似于“建筑设计评审委员会”这样的机构,对新建或改造的建筑形态设计进行评审管控——只有经过评审委员会论证通过的建筑设计方案,才可加以施工建造,如此才有“风貌”可言。这个评审委员会,可由建设审批部门、有社会影响力和业界权威的建筑师、美术师、音乐家、工艺师等组成,共同开展评审,让建筑汇聚并展现多种艺术形态之美,留下建筑经典,彰显城市文化,熏陶城市居民;对大型居住区、街坊以及学校、医院、图书馆等公共设施建筑,尤其要加强评审管控,城市桥梁、道路、河流、雕塑、车站、码头等公共设施和基础建设,也要避免只有技术而没有艺术——当然,这个评审,应当体现建筑艺术、建筑科学的权威性,而非行政命令的权威性,通过完整的评审流程,确保真正的专家意见得到重视和运用。

建筑的意义并不全在于多高、多大、多长和多么牢固,而在于建筑设计思想所赋予它的艺术价值和审美功能。当建筑有了灵魂,加上良好的质量和使用功能,才是经典和不朽的。通过提高设计艺术标准,在上海城乡来一场建筑设计革新,在讲究建筑技术质量的同时,灌输并树立建筑审美的理念,方有可能停止形态丑、寿命短、常翻修的资源浪费式和环境破坏型的建筑行为。

如何评判并宣扬城市建筑的艺术形态,也是一个大众审美教育的课题。建筑设计要鼓励创新,不等于让奇形怪状的建筑随意立足,但也不能让平庸乏味的建筑野蛮生长。社会上常常有“最丑建筑”之类的戏谑式评判,借鉴此道,其实完全可以评一评新时代的“最美建筑”,树立建筑艺术的正面标杆,引导建筑艺术的大众审美,形成功能适用、传承文化、富有美感的建筑艺术风范。

我们把建筑比作凝固的音乐,那就不妨通过新时代建筑设计革新,让更多美妙的“音符”涌现出来,汇成华美磅礴的城市乐章。

郑重声明: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,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,与本站立场无关。仅供读者参考,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。

热搜:文化,建筑,文化,建筑 收藏
精选
adr03