汽车与人形机器人:替代之争与协同发展新探
www.041799.com|时间:2025-03-29 12:38|责任编辑:司马错|来源: 中国广告网 阅读量:15410 会员投稿
解析汽车与人形机器人的替代之争,发掘协同发展新的可能性
在科技浪潮的推动下,2 月 23 日,小米宣布旗下 CyberOne 开发的人形机器人已进入量产组装阶段。这些 “全尺寸人形仿生机器人” 瞄准家庭护理、家政、陪伴等场景,引发广泛关注。两会期间,何小鹏提交议案,建议借鉴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路线,推动高智能等级人形机器人加速商业化普及。
不仅小米和小鹏,蔚来、理想、广汽、上汽、北汽、比亚迪、奇瑞、赛力斯等众多车企,均已成立机器人开发团队,特斯拉、丰田等跨国车企也有类似项目。据统计,全球至少有 18 家车企宣布进军人形机器人产业。与此同时,华为、宁德时代、地平线、速腾聚创、科大讯飞等大供应商也纷纷涉足机器人业务。2024 年 12 月,小米、地平线、百度负责智驾的高管相继离职创立或加入具身智能公司,足见这一领域的热度。

车企扎堆机器人领域为哪般?
这是车企继涉足手机、低空飞行器产业后的又一次新尝试。许多人认为这是在炒概念拉投资,虽不能排除这一因素,但人形机器人或具身智能的爆发有其现实基础,即 AI 技术的持续进步,为人形机器人开辟了商业化路径。汽车产业界对此热衷的原因也不难理解。车企和智驾供应商在 AI 领域投入大量资源用于智驾方案开发,包括 VLM 大模型和 LLM(大语言模型),以及多传感器融合方案,积累了海量数据与算法。这一过程中,对多种传感器融合、数据处理、模型训练与转移,以及电机、电池的运用都已相当成熟,与具身智能的研发链路极为相似。况且,智驾可视为特定场景下的空间智能,智舱由自然语言大模型训练而来,具身智能则是两者的集合。技术同源,车企自然想 “搂草打兔子”,抢占下一个风口,毕竟具身智能在投资圈已热度高涨,消费圈也即将迎来爆发。
机器人能否替代汽车出行需求?
具身智能不一定非要做成人类外形,其核心是具备与物理世界互动的能力。将其设计成人形,一方面可能是为满足复杂场景需求,比如在双足、四足、轮式或特殊形态间抉择,以适应不同场景;另一方面可能是考虑人的情感需求,但要避免 “恐怖谷效应”,在技术上需精准拿捏分寸与质感。那么,随着技术发展,机器人会取代汽车的位置吗?人形机器人最显著、迫切的需求在于家政服务场景,而汽车的基本功能是解决人的空间移动问题。在某些情况下,人形机器人作为移动服务终端可以替代人出行,帮忙跑腿,从而减少部分出行需求。不过,即便 AGI 实现,在现有社会形态和伦理秩序下,人类不可能都成为 “死肥宅”。对于多数出行需求,如职业、家庭、社交、旅行等,机器人难以替代汽车消费需求。

汽车产业真正该担忧的是什么?
目前人形机器人价格超 3 万美元,对于消费者而言,两者是否存在消费预算上的此消彼长尚难定论,主要取决于消费者核心诉求。老龄化趋势虽会强化人形机器人需求、削弱汽车购买消费,但人形机器人对城市物理基础设施依赖性低,政府难以像对汽车那样征税,这将带来复杂的社会治理后果。多数时候,汽车与人形机器人需求方向不同,不构成替代关系。相比人形机器人,汽车产业更应担心骑车共享和无人化演进趋势。若两者结合,且技术发展使租赁交通工具出行变得便捷、低成本,私人车辆消费可能大幅减少,但这是相当远期的场景,因为实现无人驾驶技术(L5)后,改造城市交通适应无人驾驶还需巨额资金,资金来源是个难题。至于人形机器人替代人类司机,智驾系统的感知 - 决策 - 执行链路部署在车端和云端,无需人形机器人坐在驾驶席,即便 AGI 实现,在驾驶场景也无需人形机器人。
汽车与人形机器人当前为协同关系
从短期看,由于技术同源和产业链相融,汽车与人形机器人相互促进。激光雷达、摄像头、算力芯片等技术和部件可同时应用于两者,知识积累、AI 基础设施、开发团队、生产线、零部件供应链等资源也可复用。汽车产业成熟,面临融合新技术挑战;人形机器人尚处幼稚阶段,功能有限、成本高、需求小。只有技术突破,使其能胜任家政等生活场景,形成商业循环和技术迭代,才能改变现状。同时,车企可在智能汽车和人形机器人上部署统一 OS 和底层架构,打造 “人车家” 新生态。目前汽车产业商业价值高达 30 万亿人民币,人形机器人刚起步,商业价值有限,但后者成长性高,资本对其更感兴趣也在情理之中。
郑重声明: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,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,与本站立场无关。仅供读者参考,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。
最新
精选
-
2022汽车下乡补贴价格表
很多人关注2022汽车下乡补贴,这是新政策。如果你有...
-
平价雪糕难觅?热销款10个卖
在炎热的夏天吃冰淇淋是一件很酷的事情。但最近有不少消...
-
协鑫电港一包多车未来3年覆盖
6月8日,GCL能科正式发布GCLTeleport系...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