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dtop
金财网 > 产业

你看“亚文化青年”是非主流,但他们其实潮得飞起

www.041799.com|时间:2016-04-28 18:17|责任编辑:蜻蜓|来源: 互联网   阅读量:8616   

整个中国亚文化市场还只是像西部开荒一样,在不停往外拓展

25岁的BooogerCandy(网名)和朋友早早来到北京东直门附近当代MOMA内的后山艺术空间排队,发现队伍几乎已经排到了当代MOMA的大门口。“挤进去犹如大妈抢鸡蛋的现场,在演出嘉宾Jason Hou和Howie Lee演出时,他们名字的巨型PPT艺术字在演出屏幕上旋转,现场弥漫着一股win95的气息。”BooogerCandy大笑着描述2015月12月12日当晚的场景。

和她一起入场的是600多名“特别洋气”的年轻人,他们的共同特征是一眼看过去多少有点叛逆,如果再深入聊一聊,会发现他们的相似点更多的在于:对这个世界抱有极大的热情,热衷探索新鲜事物,讨厌重复、讨厌说教,对“边缘文化”有自己独特的爱好和钻研。

这也正是他们当天参加活动的主办方VICE试图传达的世界观——VICE创立于1994年,起步于地下文化杂志,在从加拿大搬到纽约之后,他们用网络、口语化的报道方式、报道题材的多样和趣味性吸引了全球的年轻人。

瞄准年轻人文化的不只有VICE。A站(AcFun)、B站(bilibili)成为巨头争抢投资的对象,关于动漫、纹身、摇滚、亚文化社区等领域的创业项目越来越多,这些曾被认为是“边缘文化”的力量正在借助网络的力量逐渐活跃和充分发展,并试图探究出属于自己的商业道路。

互联网让年轻人的亚文化有了仪式感

BooogerCandy在北京一家旅游互联网公司工作。她瘦瘦小小,面容清秀,左右手腕上各有一个纹身——去年外出旅游的路上纹的,和人聊天时她会时不时迸出很多新奇的词汇,看起来脑子里随时有几十个想法。

VICE中国2013年刚刚在中国上线不久,她就已经关注到了,“某天刷豆瓣的时候刷出来的”,并且几乎每天都会到网站上浏览资讯,最开始看的是VICE中国本土化内容的第一个视频“人在酒徒”。

“它跟我之前接触到的媒体都不大一样,哪怕像我们那边学生自制的、比较独立的媒体。他们会针对一个音乐类型做很深、受众也比较少,但VICE的关注点不止在这些兴趣爱好上。”BooogerCandy说,“我觉得不是每个人都需要拥有自己的爱好,并且把自己的爱好作为职业或者唯一发展点,而VICE会关注到一些相对弱势、相对有趣的方向。”

她从小就喜欢唱歌。读小学时,声乐老师发现她上腭很高,很适合学习声乐,就把她推荐到学校的声乐班,学习基础的声乐知识。2003年初中读书时,BooogerCandy在学校附近发现了一家卖打口磁带的音像店,基本都是流行乐,但在店最里面有一个小架子售卖一些地下音乐磁带,跟老板熟悉后,她开始接触到金属乐和摇滚乐,也是从那时,她开始有意识地沿着接触到的音乐脉络,主动看一些地下音乐杂志。这种状态一直延续到高中毕业。

最近几年,她喜爱的音乐风格开始从金属摇滚转到了电子乐。“我之前是一个特别讨厌电子乐的人,完全不能理解,觉得特别没有意思,但当开始慢慢接触到跟电子乐相关的氛围音乐时,突然开始很喜欢这种音乐。”

但在2009年进入大学校门时,她背的是一把吉他,“初三时买的、军绿色的、特别丑的一个琴包”,认识了学校吉他社的一群人,“找到了一些同好”,并且在豆瓣上找到了一群热爱音乐的朋友。这让这个性格比较孤僻、“阴冷”的女孩觉得自己在音乐这条路上有了“不那么奇怪的开始”。

大二时,总是一副“哥特”打扮、经常被男生欺负、基本交不到朋友的BooogerCandy,从豆瓣上认识了一个开琴行的网友。一起出去玩时,对方说,我们这儿缺一个主唱,你过来给我们当主唱吧。“那是一个特别破的琴房加排练室,离学校非常远,我们经常会坐在里面,聊各种音乐的东西,并且摸索一些我们比较喜欢的音乐风格”。但没过多久,乐队贝斯手毕业了,乐队也就解散了。

大三的某一天,BooogerCandy突然接到学弟的电话,说要去参加“迷笛”乐队比赛,乐队缺主唱。本来以为“可能就演一场”,最后却进了决赛,之后他们就经常跟“高校摇滚夜”这样的组织合作,在各个地方演出。

即便现在在工作状态中,她一半的时间也会戴着耳机听音乐,她还在虾米音乐人上以“BooogerCandy”注册了音乐人账号,准备开始创作属于自己的电子乐。

当BooogerCandy在过去的20多年里沉浸于音乐之中时,同为90后的严方正则靠动漫陪伴,度过了20年的时光。他将于今年6月大学毕业,目前在腾讯动漫实习。23岁的小伙子看上去很害羞,说话声音细小,不时还会脸红,聊到动漫时,则开始滔滔不绝。

从两三岁时父母给订的幼儿智力开发画报,到初中校门口的动漫杂志,再到高中时的纵横动漫、有妖气等网络动漫原创平台,还有后来的贴吧、微博、网易Lofter等网络资源渠道,他能不断地寻找到自己“想看、想听的东西”。

“尤其是贴吧,早年很多东西做得很不错,有很多‘核心二次元’,并且贴吧不像论坛那么封闭,相对比较开放。”严方正告诉《博客天下》。但他很少跟身边人交流这些,“爱好程度和追求都不一样”,一般都是自己摸索和消化。

他和BooogerCandy都觉得,正是网络的兴起和发展给他们这些年轻人带来了大量的信息和资源,他们才能更方便地在自己的兴趣领域不断深挖。

“互联网带来了最大的两个变化:一是以前不太容易发展的亚文化,现在更容易了。以前1万个人里面可能有一个人跟你兴趣相同,你是找不到这个人的,但现在你能通过网络找到了;二是互联网可以随时随地交流、分享,促进了亚文化,因为信息的价值来源于交换。“创新工场投资经理孙志超告诉《博客天下》。他所在的小组整体关注文化传播娱乐方向的投资。

在他看来,网络让之前分散的人可以交换信息,随着信息量越来越广,开始形成组织,有了组织以后,便会产生更多的发展可能性。这样一方面促进了亚文化的发展速度,另一方面,亚文化的形式感和仪式感也更容易形成。

商业化的冲动与矛盾

Beebee社区创始人谭康的观点则更为直接:亚文化就是年轻人的文化。上线于2015年的Beebee,刚开始只是一个微信公众号,但在亚文化领域小有名气,2015年11月上线App客户端后,吸引了大量的重度垂直用户。“有时候我们谈到亚文化,觉得它好像很边缘、很另类,其实并不是。”谭康说,“年轻人文化,只是说它可能在审美、喜好、具体文化表现形态上面有一些区别,其实它涵盖的范围非常广,很多人甚至都不知道自己就是亚文化的消费群体。”

最开始成立Beebee时,谭康刚辞职。他之前玩过十多年乐队,喜欢朋克音乐,做微信公众号“没有什么明确的商业判断,更多是兴趣”。第一篇文章是一篇黑乐手的文章,只是转发给了几个身边的朋友,没想到阅读量接近6万,进来大概1000多个用户。他们当时“有点吃惊”。

慢慢地,他们开始尝试做一些自己喜欢的内容,也得到不少人认可。“渐渐发现这件事情可以做下去。”谭康说。在接触、研究亚文化行业过程中,他们发现亚文化是一种文化产业,而且这两年能够明显感受到它的上升趋势。

因为都不是媒体或者写手出身,他们需要快速学习如何做出适应微信公众号快速阅读、快速消费的内容。在“黑乐手”的文章发出后,他们又出了一系列“黑吉他手”“黑贝斯手”的文章,靠这个系列账号“活下来了”。再之后,他们又推出了全国“Live House”的年度报告系列文章,收获了大量粉丝,现在每一期内容大概有40万的阅读量。

在App成本高昂的情况下,谭康还是选择在2015年11月推出Beebee移动客户端,想要打造出一个亚文化社区。“我们有很多优质的用户,希望用户不仅仅在消费我们的内容,而且还能为我们提供内容和产出内容。”

尽管目前Beebee还没有稳定的收入,但在阅读量稳定和用户重度垂直的情况下,谭康还是对内容做出了新的规划:深入挖掘这些优质、重度用户的故事,把生活中间大量不一样的人和事进行记录,包装成优质的IP;同时开始进行线下活动,并把用户导到线上去,形成循环。

“目前这个阶段,我们不想让自己变得好像很商业、很功利。”坦承目前没有太多精力去操心收入的谭康说,“如果我们现在要做收入,也可以,但我们还是希望先打造好口碑。”他当前最大的愿望是能尽快拿到融资,实现更快速的发展。

和Beebee类似的,还有“公路商店”,它有时候被称为VICE的模仿者。在内容上,“公路商店”创始人康阳认为,他们的表达和对事件的切入角度“更接地气”,也更容易引起年轻人共鸣。今年,公路商店还会开始做视频。除了内容外,公路商店还有一个交易产品叫“黑市”,包括B2C和C2C,官方或者优质用户会进来售卖一些好玩、稀奇的小物品。康阳曾经对媒体称,他们“其实还是媒体,只不过是商品媒体。商品在年轻人生活里占据很大情怀点,所以想找一些好玩的东西介绍给用户,并且把商品当做媒体内容进行运营。”但康阳认为,黑市除了是电商平台外,还是社群和UGC内容的根据地,今年他们也会加强线下活动。

“CG365”则选择了另外一条路径。其创始人邹龑是在动漫行业已经待了近14年的老兵。2014年成立公司时,他和两位合伙人想要把“Redshift”的GPU渲染技术推广给动漫行业的从业者,提高他们的创作效率。2015年10月,邹龑在观察到动漫行业发展的问题并不仅仅限于技术后,提出了动漫IP孵化的概念,并结合“CG365”社群,从中筛选出好的IP,之后再用资金技术团队等对其进行孵化,通过在孵化过程中提供各种帮助,让一个好的IP生根发芽,快速成长。

“这也是实现亚文化和主流文化沟通的一个过程。”邹龑说,“我们可以让这些受小众喜欢的文化通过别的形式放大,变成大众能接受的文化。在这些动漫作品变成动画、网剧、游戏、甚至电影之后,受众人群和利益也会被放大,这样就会提高创作者的积极性,让这个行业真正起来。”

不过在孙志超看来,亚文化社区很可能是个伪命题,因为亚文化本身有自己的生命力,都是自然而然形成,需要一个很长的历史逐渐演变出来。即使没有人提供生存空间,它也能够发展。“本质上来说,它不是一个刚需”,他认为网络只是在这个过程中扮演了催生的角色。

“目前很多试图把亚文化推进到主流文化的产品、服务、机构,并没有试图在上层打造更多价值源头,也没有推进文化标记的淡化,反而是不断强化亚文化的标签,并不能带来文化资本、社会资本上的积累,当前许多的‘二次元’创业,完全是媒体与投资机构共同推出来的泡沫而已。”孙志超告诉《博客天下》。“亚文化商业化最大的矛盾是,它们真正需要的是从这个圈子里面自己生长出来就好,而不是一个看上去很有头脑、很了解这种文化底细的人,再出来捕捉它们。”

尽管有专注于亚文化市场的创业者不断浮出水面,在孙志超眼里,整个的中国亚文化市场现在还是大片空白,“大家就像西部开荒一样的,都在不停往外拓展,到了一定程度,更大众的文化没进来、人群的影响力到了上限时,可能就会产生竞争了。那时候,就看哪种文化更强调扩张性”。只是这一步,“仍然还很遥远”。

相比之下,谭康要更为乐观。他认为,随着网络的发展和时间的发展,不断追求新的、有趣的、更能体现自己性格审美东西的年轻人,正在逐渐成为这个社会的主流。“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。”他说。

郑重声明: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,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,与本站立场无关。仅供读者参考,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。

热搜:文化,青年,文化,青年 收藏
精选
adr03