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dtop
金财网 > 生活

资本大鳄在汉布局“互联网+”殡葬

www.041799.com|时间:2016-04-02 18:09|责任编辑:蜻蜓|来源: 互联网   阅读量:7137   

  又是一年清明时,苍松翠柏寄哀思。

  殡葬,可谓是最古老、最传统、最神秘的行业。大众对它的认知,不乏“封闭”、“暴利”、“上不得台面”等评价。

  果真如此吗?席卷全国的互联网+热潮,能否撼动这个行业坚固的壁垒?

  楚天金报记者调查发现,实际上,“互联网+殡葬”,在武汉已悄悄推开半条门缝。其中,有迫不及待的70后创业者,有谨慎试水的资本大鳄,也有主动拥抱互联网的50后从业者。

  拥抱互联网的路边店

  50后邵婆婆网上接订单

  武昌解放路歌笛湖路段,沿街一排低矮的两层门面,上十家花圈寿衣店一字排开,无论春夏秋冬,24小时提供殡葬一条龙服务。年过六旬的邵婆婆坐在店门口,翘着二郎腿,悠闲地玩着智能手机。

  她说,这些门店在此扎堆了二三十年,提供寿衣花圈、为逝者穿寿衣、布置灵堂、派车接遗体去火葬场、火化遗体时排队、卖骨灰盒、代售墓地等服务。现在清明节临近,纸钱、香烛的生意最红火。

  邵婆婆说,干这一行的基本上都是上了年纪的夫妻,也有三四十岁的跟着老人熟悉业务,多为夫妻店、小公司。一般是女的守店,男的和年轻人在外跑医院、找信源、去殡仪馆等。

  隔壁的易师傅说,别看他们的店面小,规模小,但他们的服务灵活,可以满足逝者家属的各种需要,譬如:电脑画像,天气热了有风扇、空调,天气冷了有暖炉,家属需要诵经他们还能请来几个和尚。跟殡仪馆比起来,“一条龙”不管是服务还是用品都要便宜得多。

  “别小看老太婆,我们也会从网上接生意。”邵婆婆说。春节后,一个年轻人登门推销说可以在网上给她增加业务,有了白事订单来电通知上门,钱一分不少,条件是要换上统一的新门面。记者看到,邵婆婆门店招牌的一角果然写着“爱佑汇”——那是一个殡葬服务电商平台。

  “你看,这一排‘一条龙’,只有我和隔壁的两家加入了。只要能帮我们引来生意,我们就干。其他人还在观望。”邵婆婆说。

  爱佑汇是泰康人寿旗下的全国殡葬服务电商平台,由泰康人寿创始人陈东升之弟、宅急送创始人陈平创办,去年刚进入武汉。

  邵婆婆从网上拿到的白事订单,都承接自爱佑汇的员工崔静,一个长相甜美、特别爱笑的新疆女孩。

  崔静1989年4月4日出生,从武汉民政学院殡仪专业毕业后应聘到武昌殡仪馆,先后在服务大厅、火化车间、防腐整容科等部门工作。

  2013年,崔静荣获湖北首届殡葬职业技能大赛殡仪服务一等奖,成了行业明星。今年初,她进入爱佑汇。

  打造“生前契约”保险入口

  资本大鳄布局未来三五年

  崔静负责的订单承接,只是爱佑汇业务之一。

  多年前,电影《非诚勿扰2》中孙红雷饰演的李香山,给自己办了一场“人生告别会”,生前规划身后事,让人印象深刻。

  如今,这个桥段成了现实。上周,武昌三角路社区的李老先生,与爱佑汇签订了湖北首份社区“生前契约”,提前将自己的身后事做了妥善安排。

  爱佑汇总设计师陈平在接受楚天金报记者专访时说,生前契约是“互联网+殡葬”推出的一款保险产品。被保险人在世时,可以通过合约,确定其逝世后殡葬服务的规格、价格。被保险人逝世后,保险公司再通过购买第三方的服务,履行合约。

  此外,爱佑汇还提供临终关怀、购墓专家、殡仪服务以及家属抚慰等一站式服务。

  陈平说,去年民政部与社科院等联合发布的《殡葬绿皮书:中国殡葬事业发展报告 (2014-2015)》显示,2020年后每年死亡人口预计将达1555万,殡葬市场的规模将达到约1000亿元。“当然,殡葬行业的互联网化不能一味求快,要选择合适的进入时机,进入早了就成了先烈,进入晚了就错过了市场。”

  陈平认为,未来三五年,随着深受互联网影响的70后、80后渐入中年,借用互联网手段替父母安排身后事将成为常态,“互联网+殡葬”的消费市场将逐渐成熟,殡葬业有望迎来透明化、正规化、标准化。这意味着,殡葬行业可能会是中国最后一个被互联网化的行业。

  “恩华情”斗不过“一条龙”

  “70后IT男”黯然暂停业务

  “进入早了就成了先烈”,“武汉恩华情”正印证了陈平这番话。“今年清明节,恩华情网站的业务暂停了,仓库里的骨灰盒和寿衣也准备吐货。”创始人杨鹏苦笑着说。

  两年前,“70后光谷IT男”杨鹏打着“白事不求人”、“明明白白消费”的口号,通过互联网杀入殡葬行业。两年下来,他感叹:“说实话,一个单打独斗的外来挑战者,真的搞不赢‘一条龙’。”

  试水殡葬电商前,杨鹏和团队一直给陵园提供软件技术支持,与包括石门峰等全国50多家陵园有业务合作。发现这行的商机后,杨鹏决定做一家殡葬电商平台“恩华情”,把传统的白事服务搬到网上销售,并顺利拿到北京投资人100万元的天使投资。

  按照杨鹏的设想,殡葬电商应消费透明化、价格平价化。他将在殡仪馆里卖2万多元的骨灰盒降到2000多元,所有商品和服务流程都明码标价。

  然而,这让杨鹏成了同行的“眼中钉”。由于缺少信源,他和团队需要到各大医院去找信源,而这早已是“一条龙”的传统地盘,他们毫无优势可言。

  从线上接到的白事订单,他的团队也要和街头的“一条龙”一样,不论黑天半夜随叫随到,这就需要搭建庞大的地面服务网络。

  于是,公司运营成本猛增,而线上业务拓展迟迟不见突破,只得暂停业务。

  杨鹏反思,没有庞大的资金支持做推广,线上就不能引入足够的客户流量,骨灰盒和寿衣等产品销售就无从谈起。

  ■【记者手记】 不懂殡葬文化 纯电商“慎入”

  “互联网+”时代,似乎没有一个行业不被撼动。

  但“恩华情”的遭遇,正如本地一名老殡葬人所言:“如果不懂得中国殡葬文化,烧再多钱进来,也可能就是一把灰。”

  的确,作为最古老、最传统的行业,“互联网+”殡葬还有漫漫的路要走。

  首先,殡葬是个特殊行业,受实际情况和世俗观念影响,国人不可能像对打车软件那样有刚性需求。其次,现有的殡葬利益链条根深蒂固,外来创业者想要“分蛋糕”难度不小。第三,殡葬行业归根结底还是一个偏重服务体验的行业,再高大上的电商平台,如果没有数量庞大的会操办白事的线下队伍,用户体验从何谈起?而建立线下服务平台,烧钱必不可少。

  此外,殡葬以家庭消费为主,并非纯粹的个人消费,这也影响了消费决策。

  当然,互联网时代,顺势而为,任何行业都不会拒绝。但不了解殡葬文化的纯电商,请“慎入”。

郑重声明: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,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,与本站立场无关。仅供读者参考,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。

热搜:互联网,互联网 收藏
精选
adr03